当前位置:广州总裁班首页 >> 中大MBA >>专题活动 > 正文

李利安教授应邀为中大博研管理哲学研修班授课

日期:2017-03-20 14:55:08

2017年3月11日至12日,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玄奘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利安教授应邀在广州为中山大学博研教育中心管理哲学研修班授课。

在“佛教起源与印度文明”课程板块中,李利安教授讲授了《前佛教时期的印度文明》《印度佛教文明的诞生》《印度佛教文明的发展》《印度佛教文明的中国化》共四次课程,每次课程历时三个小时。

在《前佛教时期的印度文明》课程中,李利安教授认为人类文明的创造及其内涵则在于人性的呼唤。他把人性分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以及灵性这3+1的结构。文明就是对人性的不同内容作出的回应。李利安教授解释,物质文明就是应对自然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明则是对社会性的呼应,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世俗的精神文明应对的是精神性的需求,解决身与心的关系;

与人的本体性相对应的则是神圣精神文明,解决的是圣与凡的关系。接着,他从时间、区域、社会、宗教、毁灭等方面介绍了印度佛教诞生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并从金属器、城市、文字、宗教和国家等5个方面阐述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体现与特征。关于吠陀文明,李利安教授从时间、区域、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史诗、宗教等方面做了介绍,着重分析了种姓制度与人性需求的文明供给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从神学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婆罗门教三大纲领的核心义趣,还对瑜伽修炼的方法及其所追求的梵我合一境界进行了说明。

在《印度佛教文明的诞生》课程中,李利安教授从人性3+1结构解释了释迦牟尼的创教历程,即对生命之弱性的高度敏感(生物性无奈)、国家危机导致的人性煎熬(社会性挤压)、欲望满足之后的人性缺失(精神性迷茫)和出家修道而来的深度困惑(灵性的呼唤)。李利安教授将佛教的诞生总结为释迦牟尼对生命的关注,和对身心关系的探讨。佛教基本教义四谛即是释迦牟尼围绕生命所展开的思考:生命的现状(苦),生命现状的根源(集),生命的最高快乐境界(灭)以及获得生命最高快乐的途径(道)。

在《印度佛教文明的发展》课程中,李利安教授从团体运行的两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共处”与“走向何方”这两个方面解释了部派佛教分裂的原因。在如何共处的问题上,“十事非法”等戒律上的意见分歧是佛教分裂的原因之一,而在走向何方的问题上,“大天五事”对初期佛教以证阿罗汉果位为目标的修行方向提出了怀疑,则是导致佛教分歧另一重要原因。佛教的分派释放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在思维的深化与视野的拓展中激发了佛教理论与实践的转型,围绕世界真假、我的有无、人心染净、佛陀凡圣等问题的争论而掀开了一个全新的佛教发展时代。

在《印度佛教文明的中国化》课程中,李利安教授分析了百家争鸣时代之后的中国文化走向,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除了个别学派之外,都是围绕着人与人的关系而展开,在制度文明方面颇多建树。这种“治人”学问的高度发达与古希腊精于对客观自然界的探讨以及古印度精于治心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不但疏于探索自然,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始终处于严重残缺的状态。即使是发达的“治人”之学与古希腊的民主思想相比也可能是完而乏善,古希腊则可能是善而不完,在短暂的繁荣后为近代西方提供了丰盛的智慧资源。

三大轴心时代文明爆发点的不同文明发展旨趣,为中国接受印度佛教提供了巨大的文化生存空间。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战国结束后的中国历史相继试验了百家争鸣的智慧馈赠,从法家独尊到道家独尊,从道家独尊再到儒家独尊,一家独霸式的文化体制到东汉末年全面瓦解,中国人为精于治人的制度文明的单向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能迅速融入中国社会,主要得益于佛教极大满足了中国人的精神性和灵性需求,而佛教也不辱使命,它的进入,重组了中华文化结构,重塑了中华民族精神,由此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人性需求供给体系。

李利安教授从人性需求的角度对印度文明和佛教进行的重新解读,匠心独运、别开生面,为学员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建立了新的认识,受到中山大学博研教育中心管理哲学研修班学员的广泛好评!

在广州期间,李利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在鸡汤式国学教育依然大量存在的今天,中大博研教育坚守学术品位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在引领社会精英领悟人文之道方面尽心尽力,成效卓著,彰显了高雅、厚重、丰盛、灵动、智慧的魅力,体现了人文教育应有的情怀。学员们热情好问,善听多思,课上课下积极交流,其知识积累与理解之力值得称赞。


分享到:
广州总裁班 中大博雅EMBA 资本经营 投融资 企业上市 PE私募股权 金融投资与资本运营 商业模式 广州EMBA 广州MBA 博研管理哲学DBA 华商 时代 中大博雅MBA CEO总裁班

网站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主办院校 广州EMBA总裁班培训网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而非公开展示
中大博雅总裁班培训网提供技术支持  http://www.pxmba.com/ 京
粤ICP备2022097265号
Copyrights © 2007-2022 PXMB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在线客服